中新網貴陽6月14日電 題:貴州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
  作者 周嫻
  非物質文化遺產(以下簡稱“非遺”)被譽為民族的DNA,“保護文化遺產,守望精神家園”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。
  6月14日是中國第九個“文化遺產日”,今年“文化遺產日”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主題為“非遺保護與城鎮化同行”。
  貴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留存較多的省份,具有600年曆史的文化村落景觀就達1800個,極具史料價值的民族文化、民族服飾、節日習俗等散落大山深處。
  2012年,中國正式啟動了傳統村落的全面調查,並確立了《中國傳統村落名錄》,迄今全國共公佈傳統村落1561個,其中貴州省292個位居全國第二,僅次於雲南省294個。
  2014年,國家民委公佈了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入選名錄,貴州的黎平縣肇興侗寨等62個村寨榜上有名,入選數量為全國第一。
  綿綿群山守護著貴州各族人民古老而又鮮活的文化與記憶。從不為人知到舉世矚目,漫漫的非遺文化保護之路上,貴州人從不停駐。
  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,越來越多的鄉村被城市吞噬。國家統計數據顯示:2000年,到2010年,中國有90萬個村子消失了,相當於每天有將近300個自然村落消失,而這些自然村中包括眾多文化歷史悠久的古村落。
  為避免這一問題,貴州省積極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,目前貴州入選的集中成片的傳統村落達270個。對入選整體保護利用名單的傳統村落,國家文物局將成立專家組,在鄉土建築保護、村莊規劃、文物保護修繕等方面加強專業指導,併在文物保護利用、基礎設施改造、環境整治等項目給予重點扶持。
  貴州在正式施行的《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髮展規劃(2014——2020年)》中明確的規定,到“十二五”期末貴州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整體性和生產性保護,完整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土壤和條件。貴州省文化廳副廳長黎盛翔表示,《規劃》的出台將極大的增強傳統村落保護髮展的綜合能力,有力推動形成人與文化遺產、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局面。
  隨著社會的發展,傳統口頭語言,民族音樂、舞蹈、禮儀、節慶等民俗,傳統體育和游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被淡忘。黎盛翔表示,在城鎮化的進程中重視非遺保護,讓優秀的文化傳統得以延續十分重要。
  畢節市雙山新區響水鄉是一個以白族為代表的少數民族聚居鄉鎮,有著悠久的白族文化傳統,每年一度的“白族文化節”是其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,由於響水鄉啟動生態移民安置工程,白族群眾集中搬到了“白族小區”,而隨之一同遷入的還白族“三道茶”、“竹竿舞”等具有白族特色的文化,為促進當地白族文化的繁榮,同時在安置工程中修建民族文化廣場,為當地“白族團圓節”等具有有影響力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提供平臺,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集群化發展。
  貴州實施的“四在農家·美麗鄉村”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,將有效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土壤。同時,貴州還將以民辦公助形式扶助一批重點民族節日,保全和存續一個地方、多個民族上千年人文理想、民間智慧、民俗風情記憶,支持對戲樓、鼓樓、花橋、蘆笙坪、歌堂等集會場所進行搶救、保護。
  專家指出,城鎮化是要建立起一個豐富多樣的、和諧發展的、良性互動的社會文化環境。城鎮的發展規劃與非遺保護工作協調起來,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。(完)  (原標題:貴州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n65qnx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